首页 博鱼(官方)综合体育app下载 -手机版APP下载 成功案例 网站建设 电商设计 新闻中心 联系博鱼综合体育
QQ联系
电话联系
手机联系
QQ联系
电话联系
手机联系

纠缠时代的设计人文博鱼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3-05-13 21:02
发布者:小编
浏览次数:

  新技术浪潮的不断更迭,人类文明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未来,设计如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设计教育的人文内涵,创造和优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新的命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以前沿性思考和内涵式发展的理念践行“设计科学”的道路,提出“重新发明日常,重建设计人文”,探索设计学科与人类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融通,优化设计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全面融合,旨在建设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共同体。

  面对“纠缠时代”,本论坛将在艺术与科技领域,探索人文智学、人文智慧、人文智能和人文智性的根源问题,引发设计学科在设计教育、媒介生态、物种互联和多元世界等领域新的思考,拓展新的天地。

  2023年4月22至23日,2023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纠缠时代的设计人文”为主题,邀请国内外16所高校与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家、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人文智学、人文智慧、人文智能和人文智性的根源问题,引发设计学科在设计教育、媒介生态、物种互联和多元世界等领域新的思考。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工作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吴小华致辞。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主持。

  本次论坛设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纠缠时代的设计人文。今天无论在讨论设计、还是设计教育,都离不开去讨论这个时代——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是一个由互联网引发的,大数据、智媒体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就像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工业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样,可以称那个时代为机器时代,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是智能时代。

  周博先生在《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中曾经提到过一段话,“机器时代的到来为装饰和道德的讨论提供了新的问题”。回想今天的智能时代同样为我们的设计和伦理提供了讨论的新问题。在那篇文章中,他还提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给相关的讨论提供了社会学的基础”。那么今天机器带来的智能,带来的社会变革,或者我们经常说已经处在一个扁平化的社会,处在一个被互联网极度缩小的“全球地球村”,这些也同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基础。这样的社会已经与原有的社会有了巨大的转变,我们的工作变成了分布式,我们的知识变成了扁平化,这样的社会或者社会基础又会引发哪些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呢?

  中国美术学院在2018年创建的一个全新的创新设计学院。在学院中,我们力图去面对刚才提到的大数据、智媒体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危机以及可以引发我们讨论的这些新的变化,也尝试着提出了“重建设计人文、重新发明日常”。

  因此,“重建设计人文”可能是今天邀请各位来进行讨论的一个中长期的话题。“设计人文”到底去指向什么呢?首先,它跟我们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不同的变迁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指向。我们可以比较粗略地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到机器时代以及到智能时代,人或者人文所做的主要指向做一个相对简单的区分。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可能人文的指向更多在于人的解放,或者说个体的解放;那么机器时代讲的更多的是人的发展;今天的时代猝不及防,当你发现的时候,它已经是发展的智能时代,我们的人文指向可能会更多的指向人的保存。这也是为什么主办者和策划者们把这一次论坛的主标题设定为“纠缠时代”。

  这个“纠缠”一有技术社会人文的急需转向,同时也有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及我们全体的社会民众对它的一种焦虑思考,有被迫的,也有主动的。我希望我们一系列的讨论是主动的、积极的。面对今天这样的替代危机,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技术、对待智能。我们除了经历了大时代之外,我们还经历了一个短而浓缩的小时代,就是刚刚过去的疫情三年。大时代和短时代和小时代其实都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在大时代当中,在疫情后,我们如何去重新面对曾经一直忽视的群体的成长和培养。刚才也讲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更多注重的是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完善。但是,在今天,尤其是经过疫情之后,我们发现人群社会甚至是全球,它更需要我们用以前对待个体那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也是我们纠结的地方。越是扁平化、越是分布式、越是一个整体,这可能都是我们需要去讨论的话题,都带给我们今天无数的思考……

  有太多的东西在这次断崖式的转变当中被改变了,由技术引发的、由智能引发的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设计、让我们的人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很多东西只有象征性而没有实用性,有很多原来必须由我们个体来完成的,今天必须由群体来完成。这些都是回应我们曾经提出的“重建设计人文”这样一个总的目标。

  除了“重建设计人文”之外,我们还经常提“重新发明日常”,更多的是指向在新的设计人文之下我们到底如何去做真正的行动、真正的实践,形成真正的改变,这是另一个层面了。也许未必在今天的讨论当中被完全地展开,但是随着我们对新设计人文的重新设定,我想具体的实践一定会慢慢地随之浮出水面。总之,我非常期待密集的两天的高端讨论,希望我们能借助类似这样的讨论,能够在新的社会当中去建立新的哲学,去建立新的伦理。

  再次感谢大家能够参加本次的论坛,也祝大家在论坛的讨论当中能有所推进、有所斩获,共同为我们国际化的设计教育及设计伦理,以及未来“艺术与科技”这样新的专业方向如何在国家和全球设定的新融合,新交叉背景下产生新作用而努力。

  进入这样一个空间的时候,发现我们都要朝上看。为什么朝上?这其实就是一个态度,大家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未来我们的各类教学展示以及今天的论坛,在这样的空间当中可以很随性、很随意。给大家提供这样的环境,这也是一种新的思考,我们传统的设计教育和今天的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展示给大家?

  实际上我们看到中国今天的实体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我们这一代人从美术设计跨度到现代设计,而今天要面向未来的设计的时候,我们更要加强合作。今天来的嘉宾中,非常高兴除了有美院学者还有业界专家。这也就是我们碰到900多所院校夹击的时候,我们会很纠结,凭什么?为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

  但是我们面对未来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突然又变得很纠缠。我们撇不开这些关系,必须要有一个紧密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对我们未来设计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在创新设计学院,我们有工科类院校之间的合作。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一个面貌,以及刚才韩院长讲的,初期构建在这个学院地“艺术与科技”时“重建设计人文”的思考,到刚才段院长所讲到的,我们所做的“艺术与科技”,我们将以何种面貌去面对,这恰恰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所以今天,首先我对来自于十六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表示欢迎!同时这次论坛我们也将分成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物种互联的人文智能,我们实际上所思考的是系统的碰撞,伦理追问;第二个板块——媒介生态的人文智慧,我们又将围绕着终极想象未来不足;第三个板块——多元世界的人文智性,我们从思想的实验,对于存在进行追问;第四个板块——设计教育的人文智学,优势,博鱼体育官网特色,教学的水平,最后一场我们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让大家充分展开进行讨论,不单单是围绕着我们当下“艺术与科技”的思考和交流,更多地是我们在这表达一个态度。就像刚才大家进到这个空间,“头朝上”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信。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专家,无论是我们自己学院,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那种“抬头仰望,仰望星空”,恰恰是我们对于未来设计的一种爱。

  我想借今天这样的一个会议表示感谢,我们这代从美术设计走过来的人会慢慢退出历史,这个舞台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让我们以这样的一种思考和态度,共同走向设计文明的新形态。

  从“纠缠时代的设计人文”主题出发,费俊教授认为,我们如今进入了一个“纠缠”的时代,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多了一层“AGE”的卷曲,更进一步加速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认识。他通过一张源于科学家内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的图表来说明今天的艺术、科学、工程和设计创造的一种纠缠关系,并且认为这张图表反映了学科纠缠的现象,即跨学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下,艺术、科学、工程和设计是否又重新回到了一个共同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媒介环境,这个媒介环境把它定义为四个大的行动:形而下、生物、数字、意识。它们构建了一个无比复杂的媒介环境,对于艺术、科学、工程和设计之间的跨学科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他指出,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学,它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是美学,更是批判性地思考。那么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不仅可以让科技给我们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可以帮助科技发现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

  徐迎庆教授在论坛中主要探讨了通用性云计算中的嗅觉传感器技术研究。他指出人类的嗅觉系统非常强大,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也不尽相同,而嗅觉传感器在目前主要只能检测单一的气体,因此,研究团队们希望能够通过创新设计和仿生学方法,探索更加通用的嗅觉传感器,以实现更广泛的嗅觉感知需求。这项研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项目,也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基础之一。徐迎庆教授的研究团队已经在传感器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能够自己完成相关工作,目前正在规划使用人工智能对气味进行预测的方向。

  来自阿里巴巴孵化创新实验室的杨昌源在论坛中讨论AIGC对设计的影响。他通过“AIGC是什么?、“AIGC&设计的关系”、“AIGC设计:应用和趋势”、“AIGC对设计的影响”、“AIGC对设计行业的影响”、“风险与决策建议:版权和AI伦理”几个主题详细介绍了AIGC,他指出,未来设计关注的核心是,在新的媒介下,如何创造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让设计的边界更大。

  许彬教授在论坛中表示,近年来,随着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元宇宙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最早出现在小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在在线游戏中。如今,元宇宙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完全虚拟的环境,用户可以通过使用AR眼镜等技术体验其中的虚拟世界。元宇宙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虚拟交互平台,用户可以在其中自由创作、交互和社交。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元宇宙有望打破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边界,为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虚拟体验,也将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平台。

  王之纲教授在其研究中关注了空间、媒介、叙事这三个维度,并以影像和数字内容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这三个维度可以形成一个立体的、具有八个象限的三维空间,在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国家形象等方面展开了一些创造的实践。根据研究,他提出了三种数字艺术创作方式:基于遗存场景的数字艺术创作、基于传统绘画的数字艺术创作和基于历史数据的数字艺术创作。通过技术创作、艺术创作和数字艺术创作这三个维度,他展示了数字体验创新的应用创新型研究,该研究通过空间转换、情境构建、具身认知理论和交互感知技术,丰富作品的体验性,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发展。

  来自之江实验室的郑宇化专家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他提到,机器学习是由程序、经验和任务三要素构成的,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机器学习内容和基础实践,机器学习的背后是数据的支持,通过各种算法实现机器的自学,从而使机器获得“归纳推理和决策能力”。他还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并指出目前最主流的机器学习算法是基于神经网络的。同时,他谈到了ChatGPT的算法和应用,以及它所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的发展方向。

  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教授通过一个有趣问题开始了本次发言,即“AI会不会做梦?”,基于人类的DNA和“Game of Life”的概念,他认为AI可以通过四个数字和规则创造出任何复杂的生命体。飞苹果教授和他的团队利用ChatGPT创建了一个名为“AIAI”的AI引擎,该引擎可以通过分析文字的语气并模拟表情和肢体语言演绎出不同的情绪,通过创建“AIAI”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可以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应的问题。

  叶风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他认为这两个领域的结合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跨界学习和思考来创新。他指出,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并不是在创造传统概念的艺术模式,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概念。在观察世界、表达思想观念、体验作品的方式上,新的艺术概念和传统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需要通过学科的跨界来进行创新。叶风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在学习和人才培养上的方法,因为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没有新的知识,只能去寻找新的知识结构,呼吁人们要从传统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核心。

  孙捷教授认为,我们对时尚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只认为它是时间的一种风尚。然而,这种理解会让我们产生偏差。实际上,时尚是一个学科,可以代表着两个时空和两个社会阶段以及模式的转型和转变的一个节点。时尚与文化产业、经济和区域发展密不可分。时尚不再是虚拟的东西,而是有四个重要的部分:物质文化层面、符号系统、商业体系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力量,而时尚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和剖析时尚背后的社会文化和需求动力。

  艺术家张俊杰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于传统动画和新兴技术的研究思考,特别是在动画制作上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他提到了“沉浸式创作”这个概念,指的是在虚拟现实空间里直接进行内容创造的方式,这种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在VR或XR空间内完成创造,另一种是将创作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并与其他协同工作一起完成。此外,他还介绍了一些制作工具,并呼吁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沉浸式创作的领域中来。

  黄石教授就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发表了观点。他认为现在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AI技术的发展将会对艺术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家已经听过了许多关于Web 3.0、AIGC、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ChatGPT、元宇宙、VR等关键词,但随着AI技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黄石教授认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学会与AI相处,并从中获得灵感。

  安东尼·邓恩和菲奥娜·雷比教授在他发言中探讨了牛顿学说、量子理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主题,他们指出,我们正处于量子计算机开始出现在日常讨论中的时刻,而这些项目探索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并让人们开始思考在多元世界中设计意味着什么。在讲座的结尾,两位教授提到,当我们离开人类世界后,我们只是生物质,对其他生命形式而言,我们只是能量、营养、原材料或栖息之所。

  陈小文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科技和艺术的进化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活态机器”艺术设计作品的特征。他将“活态机器”看作是生物科技、事件控制和生命性的隐喻。这类艺术设计作品主要使用生态材料,探讨生命性,具有不确定性、无法描述性、复杂系统和生态系统等特征。最后,他强调了科技、艺术、政治和战争永远相互纠缠的事实,并介绍了他的“留给4000年的废墟”系列作品。

  姜宇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数字时代,这个时代是没有未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反抗数字时代的威权主义,人类也将没有未来。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字时代的本质和真实,提出数字时代既是一个实在界的消失,又是数字界的掌控,但时代和真实的定义还需要重新思考。最后,他提到数字艺术的重要之处在于如何在数字世界中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影像之间、精神与精神之间的接触和触感,这将成为数字世界里实现一种可能性的关键。

  梁文杰教授的发言分三个部分,首先他介绍了一项诺贝尔奖,然后讲述了一个历史公案,最后通过一份思想实验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形式。他在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命运与宇宙的结构是否有纠缠关系?他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但我们是否会有重新出发的可能性呢?他鼓励大家自己思考这个问题,但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下这个时刻,而今后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我们现在思考的结果。

  路高安教授分享了他多年来对电影和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他回顾了电影从胶片到数字技术的转变,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电影艺术。他提到,数字技术可以将屏幕分解成不同的表演层,展示空间和视角的差异,也可以用时间来显示不同的时刻。同时,他还谈到了他自己的一些创作,如将电影与卡牌游戏结合的增强现实项目,以及与博物馆合作的增强现实旅游项目。他强调数字技术在电影和艺术领域的应用仍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

  张岳教授就ChatGPT进行了发言,其中回顾了ChatGPT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并详细探讨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ChatGPT的潜力。他也指出了ChatGPT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其运行成本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他指出,尽管ChatGPT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准确的预测和推理,但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需要人类的直觉和判断力。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ChatGPT时小心谨慎,并且继续寻找和研究更加高效、可持续和可靠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第四板块:设计教育的人文智学”中,与会嘉宾们就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有对于“每个人都能使用智能工具,还需要设计师的存在吗?”的热点内容,也有像“如果有限的碳基生命跟无限的硅基生命可以选择的话,我们会怎么选?”的思辨议题,最终由段卫斌教授的发言总结并且深化了本次活动。

  段卫斌:人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载体,可能机器永远代替不了这生命载体的活力,这个代替不了的过程中,如何接纳和更好的应用它,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更好的融入或者接纳“纠缠时代”的技术带来的革命。

  黄石: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风格是变化的,没有作者的个人性。它只能模仿。它已经具有了一些人的风格,但不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因此,我们需要转向反面,寻找人工智能之间的反面。这是非常明确的一件事情,我们将来一定会从这条路上找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它的重要的、永远不变的人性。

  王之纲:我认为艺术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存在,而是因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艺术并非科学,而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在面对科技的发展时,艺术与技术并非处于敌对的关系,艺术是技术的一个变量,可以改变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认为艺术始终存在且越来越重要,不会因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较弱。

  Q:假设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叫做“计算叙事”的叙事逻辑,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计算叙事超越人类思维吗?

  飞苹果:美是一种与我们人类竞争需求相关的特征。我们认为美的标准与反智力有关,因为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规律有关,但是,如果出现一个追求不同目标的人工智能,它可能会超越我们人类的生命力。在这种社会中,艺术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生存下去,艺术学院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寻找人类美的故事中。因此,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如何生存下去,特别是在这个可能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的生命力的新存在的时代。

  叶风:我经常讲述人类文明史就是一种趋势,是不会被取代的形式,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使用不同的媒介来叙述不同的角色。

  姜宇辉:能够去提问,能够很好的创造性的提问,这个是人类思考的最具有创意的一个方面。

  徐迎庆:工程和理工科背景的老师会向艺术家学习,同时他们的一些思维也会对艺术家有借鉴,反之亦然。大家不要把自己束缚住,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

  孙捷:当进入到理工科的群体中时,我们并不需要去刻意表现自己艺术学的身份,你就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当我融入到一个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在交流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把自己放下来”,这实际上是一个身份和归属的问题。

  安东尼·邓恩 & 菲奥娜·雷比:我们不认为我们会离开真实的社会生活,思想实验也是现存现实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有所分工。例如,它们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人们的行为和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思想实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改变思想的催化剂,而不是目的或结果。它们也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承载的世界,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从中产生的思想最终塑造外部世界。如果我们的外在生活也要丰富,我们就需要丰富的内在生活。

  安东尼·邓恩 & 菲奥娜·雷比:当然,这是很有挑战性的。为学生创造自由提问和接触未知的环境需要时间。今天在设计中有巨大的压力,要为现有的现实而设计,为已经知道的东西而设计,永远不要质疑现有的现实。然而,很明显,我们也需要超越当前的限制,这需要想象力的飞跃,这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和“不现实”,这就是重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能够增进信任的环境。

  Q: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训练机器,我们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去训练我们自己,训练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包括如何去做思想实验?

  张岳:我们一直在训练自己。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前,我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思想过程,但是从工业革命以后,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每一次变化,大家都会惊慌一阵,说我的工作要被取代了,但是每一次变化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其实都在训练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世界,并且我们从来没有被取代过。也许我相信在新的一轮技术革命之后,我们会很快地训练好自己,我并没有因为它的出现而改变了我们人类“being”的认知。人类无论在什么时候,还是能比较自信地说我是人类,而它是工具。

  梁文杰:人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我们与现有的机器比较,之所以还有一点优越感,是我们具有这种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实际上是体现在各行各业里的。包括我们在科学研究的时候,运用的思考概念和底层原理,跟艺术是相通的。包括我们的多学科,以前把自己聚集在一个小领域中,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大家在考虑相同的事情。刚才我讲的复杂度产生意识或现象的在物理学界叫做衍生论,在计算机里称为涌现论,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里还有另外的名词,但大家同样是基于一个复杂度产生新现象、新行为和新规则的一种理解,实际上在底层逻辑上,这是最重要的。

  徐迎庆:我认为需要,而且需要的更多。AIGC只是开启了一个人机交互的新的时代,他并没有把设计师的工作给剥夺了。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很多东西,因此必须要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来跟他协同工作,才真正能够推进设计的发展,这是效率和智力的平衡问题,人工智能是效率,人类智能是质量。你之所以今天、未来还有价值,就是因为你还有这么多人工智能做不出来的东西,你一眼就能看透,我觉得这个就是设计师存在的价值。

  梁文杰:实际上元宇宙解决的就是,把物理上空间的隔离变成了网络上信息的隔离。这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数学或者是物理上叫做拓扑关系,这种拓扑关系决定了我们社会的结构,也决定了我们社会行为。

  杨昌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用新的技能解决一个老的问题,这个能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王之纲:你所要发声的问题如果不是真知灼见、能够刺痛你的心这种直观反映的问题,那么很难在工作过程当中深入下去,会在后来做的过程中开始质疑这件事情,这其实是所有设计的后端变得崩塌、变得空洞的原因。我们在指导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让学生们真的生活,这种生活的质感、磨练,这种对生活的真正的接触,而不是我们对二手信息的处理。

  会务接待:严佩婷 马俍 厉柳雨 邓慧玥 马逾骉 周津宇 王堂瑶 蒋碧瑗 姜人愉 陈泽

  嘉宾接待:李菁菁 梁家瑄 葛俊 曹雨婕 程雨婷 尹沐兰 许嘉怡 杨柠嘉 邱妙铮 卢易雨 刘梦竹 沈平帆 任越刘雪芹 肖禹西 郑林亦心 徐耀烨

  创·志愿汇:吴宇棋 杨晶淇 胡铭心 郑惠珊 饶冯桂 王明耀 刘蕊尔 刘奕君 王心玥 徐澜心 王方圆 王川 奏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