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鱼(官方)综合体育app下载 -手机版APP下载 成功案例 网站建设 电商设计 新闻中心 联系博鱼综合体育
QQ联系
电话联系
手机联系
QQ联系
电话联系
手机联系

博鱼体育app下载叮!一封南海的“气象情书”已寄出收件人是……

发布时间:2023-06-13 20:41
发布者:小编
浏览次数:

  原创 寻访最美气象台站 中国气象 收录于合集#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 31 个 #寻访最美气象台站 29 个

  这个坐标,对应着位于中国南海永兴岛的海南省三沙市——一座离祖国大陆最远、最南端、海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辖市,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报道组从永兴岛出发,和三沙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一道,体验出海巡检维护自动站。驶至急流处,冲锋舟上下颠簸,海风裹着咸味的浪花扑面而来。如此乘风破浪,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从1957年建站开始,66年筚路蓝缕,三沙气象工作者斗风浪、战骄阳、耐寂寞,坚守在风云变化莫测的南海上。这份爱的执着,如果写成“情书”,他们会寄给谁呢?

  6时30分,初升的太阳越过海平面,照在位于南海深处面积仅0.31平方公里的珊瑚岛上。珊瑚岛气象站办公楼前的简易升旗台上,一面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这是只有驻岛两个人的升旗仪式,一天的观测工作就此开启。“晋卿岛数据正常,琛航岛数据正常,金银岛数据正常!”一人核对西沙海域8个海岛气象站和5个船舶气象站上传的各类气象数据,一人负责记录监测结果。遇上台风天,他们会启动加密观测,每小时监测一次。

  精密监测是做好预报服务的前提。2012年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改革后,三沙气象工作人员承担着多个海岛气象站和船舶气象站设备维护、数据传输保障、网络运行监控等任务。

  然而,高盐、高湿、高日照、高辐射的恶劣环境对气象观测设备的腐蚀相当严重。一旦观测设备、数据传输出现问题,他们就要立即出发去各岛礁巡检、修理、更换设备,出海很是频繁。

  去年,受台风“纳沙”的影响,西沙海域风力高达14级,北礁气象自动站测风设备因风力太大产生故障导致数据缺测。台风刚过,三沙市气象局监测网络科科长唐海荣第一时间带队出海维修。20年在海上乘风破浪的经验,还是抵不住两个多小时里浪潮的一起一伏,她依旧晕船呕吐。

  大船靠不了岸,换冲锋舟继续颠簸前行。中途队员手被砸伤,到了北礁,顾不上缓解晕眩、手痛,唐海荣和队员背着4个60斤重的电池,爬上22米高的灯塔顶端,历时8个小时,将设备全部更换到位。这一刻,喉咙灼热疼痛、身上被晒得爆皮,他们才发现全程竟没有喝一口水。

  “心里面确实装着国家。”唐海荣说,三沙位置关键,气象监测数据很珍贵,不仅为当地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参考,关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更事关国家主权,“换班下岛回到海口,听到三沙刮风下雨的消息,还会惦记着观测设备而睡不着觉。”

  “人在,岛在,国旗在。”在三沙市气象局党建活动室里,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留下的誓言犹响耳畔。一整面照片墙上,记录了建站初期观测人员在由茅草、木板搭建起的破旧小楼里发气象电报、检查仪器、值班的忙碌身影。守卫领土的决心,定格在一幕幕黑白影像里——

  1957年,汪海泳等6名气象工作者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毅然前往永兴岛艰难创业。他们入住的小茅棚被台风摧毁,多日居无定所,观测记录却未中断过一次;补给淡水用尽,他们靠散发着恶臭、含有大量磷质的井水续命,即便拉肚子到浑身瘫软,拄上木棍也要坚持走到观测站。

  1975年,珊瑚岛气象站投入使用,条件同样艰苦。长期用雨水做饭,导致每个人都患有肠胃炎和胆结石;用含盐量高且矿物质超标的井水洗漱,很多年轻小伙子头发稀疏;长时间在高湿的环境下工作,风湿已成“职业病”。

  辽阔南海,红色基因深入血脉,几代人挥洒青春热血,开创建设南海国际交换站,逐步在南海地区建立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探测等气象业务,将气象观测系统向南推进约1000公里,以气象“哨兵”的名义,忠诚守卫这片最南端的碧蓝海疆。

  “以前船一两个月来一次,所有人像过年一样都跑去码头迎接。”唐海荣说,岛上的生活靠补给维系,粮食、蔬菜、淡水都需要船来运输。

  船来一次并不容易。三沙地处南海的台风走廊,台风、雷雨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孙伟记得,2020年秋季,39天里出现了8个台风,大风猛烈、波浪滔天,严重威胁着船只航行安全。

  船只停航,补给跟不上,渔民没有收入,这些小岛无异于与世隔绝,对经济影响非常大。

  “以往三沙天气预报形式比较单一,风力达到9级,对所有船只进行管控,针对性不强。”三沙海事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曹晨光说。

  三沙整个海域范围很大,台风对每个岛礁的影响并不相同。2020年,气象部门对预报进行优化调整,分西沙、中沙、南沙三个区域开展精细化预警,有利于对船舶分类进行科学的开停航管理。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南海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解决了能否出海的问题,怎样保障安全航行还需要进一步作答。

  永兴岛不大,步行40分钟可绕岛一圈;岛上居民也不多,三个“三沙海洋气象服务”微信群就已覆盖。每天8时、11时、14时、17时,都会有精细到岛礁的“短时天气预报”发送至群里。

  有着30多年“渔龄”的冯明芳每晚睡觉前,会习惯性打开群聊,看看老朋友邢俊又发了什么新信息。

  抛开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的职务,对渔民而言,邢俊更像是“一对一专属客服”。

  “渔民会直接打电话过来,问哪一天、什么时段出海合适,我就针对他的航线分析,回程也是一样。”邢俊介绍,针对渔民关心的航线预报,市气象局经过详细的调研走访,从2021年4月起,每天17时发布《三沙航线天气专报》,新增了三沙宣德群岛、永乐群岛两地,文昌清澜港到宣德群岛、清澜港到永乐群岛、三亚到永乐群岛三条航线的预报产品。

  “海岛天气变化很快,气象海洋预报的针对性提高,帮助我们锁定台风季开航‘窗口期’,及时补充岛上物资,也能科学指导游轮开航,保障三沙旅游发展。”曹晨光说。

  可听——早在2014年,三沙市海洋气象短波电台就已投入使用。渔民们只要带上一台短波收音机,就可以及时收听气象预报预警。

  可见——航标是回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指引。“气象部门是合作共建的好伙伴。”三沙航标处党群工作部科员申展说,每当设置一个新航标,三沙航标处都会向气象局索要该区域历史气象数据,以确定航标设置的具置,“如果该区域风力较大,会适当加长灯浮标锚链。”

  可预判——“气象服务细致、贴心,在迎峰度夏和台风期间,气象部门及时有效发布高温预警以及热带扰动的气象信息,帮助我们提前调整系统运行方式,做好应对准备。”西沙群岛供电所副所长符礼攀评价。

  可行动——“气象预报越精准越早,我们防灾减灾的准备就越充分,可以提前督促渔船回港避风,对不具备防风条件的岛礁,提前转移人员。”三沙市应急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应急科工作人员陈勋对说,去年台风“纳沙”来临前,根据预警及时转移了600多人。

  三沙市永兴学校二年级学生符永敬还记得,上一次听到台风红色预警,一家人收拾行李到市三防指挥部住了一天,“爸爸妈妈说,跟着气象预警走,就会很安全。”永兴学校业务副校长郭兴介绍,当地建立了“停课机制群”,当气象预警达到规定级别,就立即停课,“孩子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很强,有时还会提醒我们要关好门窗。”

  可触摸——今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永兴学校师生走出课堂,走进地面气象观测场,了解气象观测设备原理和气温、湿度、风等要素的观测方法。未来,学生们将成为“小观测员”,进一步体验气象数据监测过程,激发探索气象知识的兴趣。

  早期上琛航岛,没有地方吃住,直接睡在码头和蚊子“亲密接触”;台风季停船断粮53天,没有蔬菜补给,下海抓鱼做成鱼干配稀饭,“就差啃树皮了”;邢俊在珊瑚岛突发急性阑尾炎,等不来船,南海救助局派出直升机几经周转运回,医生说那已是能够治疗的最后时刻;台风“雷伊”期间,老同志夏佳伟突发胆结石,忍着疼痛坚持做好预报服务,保证业务正常运行……

  每个人回忆起上岛驻守的经历,像翻开了一本惊险传奇故事书,生动而难忘;但一提到家人,他们却又陷入沉思。

  一年里上岛值守6个月,下岛还有在海口的工作任务,不少三沙气象工作者与爱人、孩子分三地上学工作,一年只能团聚两个月。缺席孩子成长,父母生病住院无法尽孝,“只有亏欠。”

  淡水少、果蔬少、交通难、就医难、尽孝难……数十年如一日,三沙气象工作者秉持着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坚强信念毅然前行。在“坚守、严谨、敬业、奉献、传承”的三沙气象人精神感召下,不少年轻人仍选择一毕业就来到这里“自找苦吃”。

  “在三沙工作,积累经验和收集资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最小的‘00后’女大学生,刚从黑龙江过来,想在这里磨炼本领。”孙伟说。

  每日早晚7时15分,“85后”观测员黄俊飞熟练地将充满氢气的探空气球放入空中。2010年从大气探测方向毕业后,黄俊飞凭着一腔对气象专业的热爱来到三沙。

  岛上没有别的娱乐项目,十多年里,日复一日地观测、记录、值班、运动,他感觉过得很充实。听老一辈讲述创业事迹,向身边的先进模范看齐,他学会了种菜、捕鱼、做饭、车辆维修等必备生存技能,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岛上新来的年轻人成长很快,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的优秀品质,他们在科研创新方面很有热情,也有好的想法。”几乎带过所有观测新人的“师父”唐海荣评价。

  “观测场建了新设备,观测项目增多了,就要不断地去学习,掌握新技能。”黄俊飞说。

  不光是观测设备迭代升级,近五年,三沙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型补给船“三沙一号”和“三沙二号”穿梭于海南岛和西沙,岛上新建的电厂每天24小时供电;建起9座海水淡化厂,人们不再需要接雨水洗澡、用咸井水煮饭。生活条件从茅草屋、简易木屋、“碉堡房”到现在整洁的办公楼、宿舍楼,从缺肉少菜到有完备的冷藏室……

  台站条件一天天变好,推动三沙气象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科研院所与三沙市气象局开展科研合作——

  戴永久院士工作站落户三沙市气象局,观测数据同化到模式里,提高了数值预报产品的准确性、精细度;打造三沙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研究科学试验站,构成“两站一台一基地”科技创新平台;联合高校开展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院士创新平台科研专项项目研究。

  气象梦想,以科研项目为“氢气”,正如探空气球一样在此放飞。近三年,三沙市气象局4篇科技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7人次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

  去年,珊瑚岛气象站副站长、“85后”张建青发表了两篇论文。“最近站里新增了紫外线、气溶胶等观测项目,前两天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教授专门来岛上为我们作专题讲座,未来我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张建青说。博鱼体育app